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欢迎您!   |   OA办公网  |   电子邮箱  |   收藏本站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江西工人报》报道我院乡村建设分院助力乡村振兴事迹

2025-07-15

       编者按:7月12日,江西工人报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高校团队》为题报道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乡村建设分院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举措成效。详情如下:

新建区梦飞田园乡村示范区、流坑古村、大通彩绘村……这些曾经的普通村落,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这背后,是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乡建分院院长李名飞团队多年来的深耕实践。团队秉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念,创新探索“设计赋能—产业激活—文化再生”的乡村振兴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了独特的“高校智慧”。

小芦笋撬动大希望

仲夏七月,南昌的气温持续攀升,达到了38度以上,但在新建区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工作人员将刚采挖出的一根根鲜嫩挺拔的芦笋送至清凉的加工车间,石埠镇西岗村的村民方南贵穿着长袖工作服,和工友们相互配合,按照200克一份的标准分装芦笋,再统一装车送往南昌市的盒马鲜生超市。

“从家里到工厂路程不到10分钟,工作环境还配备了空调,在家门口哪里还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村民方南贵笑着说道。

“一份200克的芦笋在超市里能卖到13元,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南昌梦飞田园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建感慨道。石埠镇起初采用露天种植芦笋的方式,不仅产量和品质低,价格只能卖到4元/斤,芦笋产业发展低迷,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发展道路。

转机出现在2022年,李名飞团队经过实地调研,为石埠镇的芦笋产业特色设计出了"西岗模式—南大模型"。该模式围绕芦笋产业形成美好乡村30分钟生活圈,把芦笋生产基地周边的四个村庄整合为一个整体社区来规划建设,包含颐养之家、议事厅、文化广场、美好乡村生活馆、小卖部等设施,并将通往芦笋生产基地的2.7公里主干道由4米拓宽至6米,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方便就业,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下班有了休闲好去处。

突破低价竞争的困境,打造芦笋品牌是关键。李名飞团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设计了“小芦笋 大希望”的品牌文化,推出文创IP产品“笋墩墩”;开发研学体验课程带动大棚观光二次消费;打造星空露营节,引流游客采摘滞销鲜笋。此外,团队还联合南昌大学多学科专家共同为石埠芦笋产业出谋划策,助力了芦笋汁、芦笋酒、芦笋茶、芦笋茶酥、芦笋面等系列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如今,梦飞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区已成为南昌市的一处乡村网红打卡地,“石埠芦笋”品牌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我们通过电商直播,吸引了很多‘石埠芦笋’的粉丝,一天的销售额最多可以达到8万元。”李建欣喜地说道。

品牌效应的加持,让产品销售更旺,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目前,芦笋基地已形成年产量400万斤、年产值3000万元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在基地就近务工的村民达200余人,带动就业群众人均年增收2万元。一根根小芦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面旗帜,给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的村民带来大希望。

千年古村焕新生

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的流坑古村素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以明清建筑群闻名。村内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宅错落有致,古戏台、董氏宗祠、状元楼、牌坊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展现了赣派建筑的独特魅力。夜幕降临后,景区推出实景演出《流芳》,身着古装的演员在实景中生动演绎科举考试、抛绣球选婿等民俗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当地文旅融合的典范。

曾经的脏乱差村落,是如何成功转型为旅游胜地的?李名飞回忆起2017年初到流坑古村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牛栏猪栏等乱搭乱建严重,污水无法有效处理,卫生条件恶劣。

“在前期调研设计时,很多村民对我们的工作很抵触,不愿拆除自家违建。”面对重重困难,李名飞团队深入古村内开展设计工作,坚持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在建设中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通过交通提升、古村风貌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搭建历史与现代的活态桥梁。团队还配合景区运营公司打造夜游实景演出《流芳》,举办状元文化节、流坑傩舞、校园研学等文旅活动,打造综合型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让千年流坑古村焕发新生。

“在保护古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才能让流坑古村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也更能获得村民支持。”李名飞说。近年来,随着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村民们对古村开发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如今,村民们不仅积极配合工作,还常常热情邀请李名飞到家中做客,用家常菜表达感激之情。

状元餐厅经营者董国平就是受益者之一。餐厅原先在古戏台内违规搭建的包厢被拆除后,李名飞团队帮他在景观湖一侧设计了网红观景包厢,让游客用餐时能欣赏古村风景和民俗表演。“节假日包厢要提前一天预约,生意比以前翻了四五倍,日营业额最高能达1万多元。”董国平难掩喜悦。

“古村变得这么好,离不开李教授的付出,他是古村的荣誉村民。”流坑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办主任董华健介绍,2017年至2024年间,古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从16万人次增至89万人次;农家乐从3家增至21家;民宿从3家增至18家,包括一家三星级酒店。2022年至2024年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元,村民人均年增收6-8万元。

“乡村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图纸上,更要走进村民心里。必须用心倾听群众需求,融入他们的生活和村庄发展实际,才能打造出既符合乡村特色又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李名飞深有感触地说。

从千年古村的文化唤醒到特色产业的品牌塑造,李名飞团队以设计为笔、以产业为墨、以文化为魂,在赣鄱大地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版权所有©南昌大学设计研究院     技术支持:江西宁伟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南京东路235号南昌大学青山湖北校区   邮编:330047   电话:0791-88305008